联系我们

中天凌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8号
电话:13911813657

全国咨询热线18612626657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养老资讯>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辽宁:城里的养老商圈正向居民社区集结

人气:3413 文章出处:本站 发表时间:2021-10-27
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315万,占总人口的23.4%,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的15.7%;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
 
  这样一组动态攀升的数字,足以引人深思:当我们慢慢老去,靠什么来养老?市政协社法委组织委员展开了深入调研。
 
  需求信息不清 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精准供给“我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你知道吗?”市政协一次协商恳谈会上,62岁的薛菡委员向在座的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发问。
 
  已是老年人的薛菡上面还有老人,父母现在80多岁需要照顾;爱人65岁,一年前重病在床;女儿今年刚生完孩子也得分心照料。雇了两个保姆照顾一家老小却依然人手不足。
 
  对于养老服务,她一直不清楚到哪里去寻求帮助,社区也没有了解过她的情况。一头雾水的薛菡只能用些“笨办法”:下载“到家”APP,通过网络订餐给父母和爱人送饭,但食品安全保障又成为另一个忧虑。
 
  北京300多万老人的需求是什么?可否精准把握?这是完善养老服务供给的基础问题。
 
  薛菡参与了市政协社法委组织的专题调研组,发现跟她有一样困扰的不在少数。很多老人向调研组“诉苦”,觉得缺乏获得感和安全感,食品不安全、家政服务质量低、看病难和金融诈骗等问题时常困扰他们,养老需求没有渠道反映。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政府部门虽已开始进行摸底调查,但是对老人及其需求情况的掌握还比较粗放,底数不清,需求不明,还没有根据老人年龄、身体状况等权威数据进行细分。
 
  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畅,是养老服务无法精准对接的另一障碍。
 
  市民政局专门做过一次调研,如果一个老年人已经下定决心要住进养老机构,为了解各养老机构的服务情况、价格、区位等,平均要打约60多个电话。如果已经决定了入住某一个养老机构,还需要再打约10个电话方能最终入住。
 
  需求不明确,则供给无目的。《智族》杂志社总编辑刘红委员就从薛菡委员这一典型样本中发现了“信息供给”精确性的重要性。她认为,要依据医联体的现有数据,丰富老人的基本信息和有效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把失独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摘出来”,通过深入和精准分析对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行细化,才能更加有效、便捷、智能地提供养老服务。
 
  调研组建议,结合智慧社区建设,通过信息化和云平台全面准确地采集为老服务需求信息,实时发布动态的养老服务需求信息,便于其他主体根据云数据提供精准服务。在云数据基础上完善整个社会服务体系,在现有社会服务基础上加入一定的适老内容,把为老服务融入全人群服务的大格局中,方便进行人口全生存周期的整体安排。
 
  刚性供给不足 补齐人才、床位、医疗服务缺口
 
  这段时间,应接不暇的助浴服务电话让北京康助护养院院长于安安十分头疼。
 
  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地区的这家养老照料中心与周边700多位老人签订了协议,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助浴。
 
  为一位老人完成助浴,至少需要一名护理员和另外两名相关服务人员。全院40多名护理员还要提供大量院内服务,需求一增多,护理员就得超负荷运转,这也导致老人的要求无法及时满足。
 
  “如果要完全满足各种服务需求,至少还需要50多人,也就是说,护理员缺口超过一半。很多老人所需要的临终关怀服务,更是没有一名专门人才,只能由其他医护人员来替代。”于安安坦言。
 
  康助护养院的薪资水平在北京行业内算是中高水准,但平均也不到4000元,“活儿累,招人不容易,人手紧缺时只能连轴转。”于安安说。
 
  丰台区可谓全市“最老”的区,老龄化程度多年居首。长辛店地区需要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老人就达20000人,康助护养院服务700多位老人已经有些捉襟见肘。想起以后越来越多的需求,于安安便愈发头疼。
 
  另一方面,医疗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之一。目前,全市449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1家纳入医保定点,63家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或经批准设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还有一段距离。
 
  除此之外,去年5月发布的《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还透露出了床位这一刚性供给的紧缺情况。蓝皮书介绍,按照本市规划的“9064”养老模式,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依据此规划,本市养老床位缺口在两万张以上。除昌平、大兴、平谷、密云和延庆外,其余11个区的养老床位均存在缺口,缺口较大的是西城、东城、海淀、丰台、朝阳5个区。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却在快速增长。全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长预计将要持续到2040年,届时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00多万的峰值,且持续高位将保持几十年。
 
  针对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北方工业大学教授赵继新委员建议,政府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培养起一支养老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台盟市委副主委陈军委员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不能把老年人群体仅仅作为一个具有诸多需求与问题的群体,更需要把老年人群体当成一种具有自身优势的独特性资源。”
 
  她建议,依托社区内部资源,建立老年人群体的“互助网络”。有效整合老年群体中的有效资源,如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文化建设等专业技能服务,提高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的参与度、接受度、信息传递效率,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低成本高收益。
 
  供需的时空错配 连接分散化的需求与供给“十二五”期间,全市养老机构由2010年的396家67018张床位增至2015年开业运营449家、12.3万张床位(含在建),床位增长近一倍;到2020年,全市将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驿站……这些年来,北京在老龄事业发展上可谓不遗余力。
 
  但在调研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吴玉华:“政府干了这么多,为啥老百姓(603883,股吧)却不叫好?”
 
  “中心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床位空置。”委员在调研中频繁听到的一句话,透射出养老供给错配的现状,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吴玉华的疑问。
 
  从人口分布上看,60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主要集中于朝阳、海淀、丰台和西城四个区,占全市老人一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西城、丰台和东城5个区,占全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一半以上。
 
  从养老机构布设上看,运营周期长,利润回报率相对较低,又受限于城区建设用地紧张,《蓝皮书》显示,2013年本市养老机构中301家在五环之外,约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79.63%。其中,六环以外就有216家,五环到六环之间85家。而二环以内仅20家,二、三环之间15家,三、四环之间10家,四、五环之间26家。
 
  如何实现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机构布设的“两图合一”,缓解“中心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床位空置”的错配难题?供给侧与需求侧都不能缺位,既应要求供给方优化养老资源布局,也要研究如何引导需求端的老年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入住郊区养老机构,供给侧还应有与城区同等条件的设施和服务保障。
 
  破解供需时空错配,不仅面临老年人口分布、养老机构布设“两图不合一”的困局,紧俏的城区养老机构床位空置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需要高度关注。
 
  调查显示,到2015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已增至449家,床位增了,老人却没住进去。就算紧俏的城区,也有床位空置。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透露出一组2015年审计局审计结果,“北京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远郊区床位空置率达60%,城六区床位空置率竟然也有57%。”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增加床位数的方式依然是行政供给。”这位代表举例说,比如今年政府要增加两万个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的床位,政府先确定床位目标。这件事接下来便很快进入了传统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把2万个床位先往16个区分,接下来各区给街道开会,街道再给社区开会,去找房子。
 
  毋庸讳言,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了走福利事业的路子,但采用行政供给的方式,政府是包揽不起的,长期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在供给端,处理好市场供给与行政供给的关系是一篇大文章。
 
  调研组认为,目前的养老服务供给侧就出现了失衡现象,行政力量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调动不足,服务供给依靠指定服务商,没有放开市场、放权于社会、放权于企业。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便是老年餐桌。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订餐网络和配送系统,相关部门却没有有效利用这些市场化资源。2015年市级安排资金4495万元,给予每个试点区一次性项目补助支持,主要用于支持装修改造、配置设备设施、老年膳食研发等方向,连续支持三年。但是,很多依靠补贴开办的老年餐桌由于缺少市场根基难以持续运营,政府定制的服务模式不能长期契合老人的现实需求,造成资源的无效浪费和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
 
  不仅是老年餐桌,家庭医生、康复护理、在线政府服务、O2O便利服务、老年健身、精神慰藉、法律咨询、婚姻中介……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新委员粗略一数,就列出了20多种养老服务类型。
 
  “从市场角度看,这是一个无极限的长尾,非常碎片化,涉及的市场主体有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力量、各类服务企业,还包括志愿者团体、NGO组织等。”她认为,只有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将无限分散化的需求与分散化的供给组织起来,才能实现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余立新建议,政府应从过去的“管理心态”变为“服务心态”和“共赢心态”,实现养老服务从“政府包揽化到社会化”、“事业化到产业化”、 “建设施”到“搭运营体系”等的转变。
 
  “同时,要分类、分层次提供养老服务,实现高端有供应、低端有保障,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形成合力,方能满足无限分散化的养老需求。”她说。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本市养老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上提供的养老服务还呈现“小、散、弱”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本市正加紧推进“单纯的养老事业转向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由政府主办为主转向养老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等的转变。
 
  委员听民意 调研摸需求“您所在的社区是否有以下老年服务设施?”“您最需要的上门养老服务是?”“您最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是?”……今年4月,一份包含31项问题的《北京市老年人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各种渠道在老人群体间扩散开来。
 
  这不是养老服务主管部门的政策调研,而是市政协社法委专题调研组为了摸准老年人需求、实现精准建言而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
 
  “需求不明确,则供给无目的。”今年初开始,市政协社法委围绕重点课题——推进本市养老服务供给展开了深入调研,这句话在调研过程中被反复提起。“它对于我们议政建言来说同样重要,只有摸清了老人们的真正需求,才能建言建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通过调查问卷广泛收集需求,市政协举办的第一次“委员听民意”网络直播,也围绕着“您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主题展开。蔡莹媛和杨立萍两位委员在网络上直接听取网民的呼声,原汁原味了解民意。
 
  “允许退休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部门多点执业”、“养老金融亟待完善”、“促进社区"依老养老"、“建议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近40分钟的访谈中,共计21万人次观看直播,写下了303条留言。
 
  委员们不仅通过网络听民意的方式最大限度扩大知情明政范围,还开阔了议政思路。网友“我一直在祈祷着”说:“邻里互助养老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个点子还启发了杨立萍委员:“这个建议好。下一步得把这个建议写到调研报告里。”
 
  “活动架起了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在调研之外,了解到最原汁原味的真实民意,在反映后,让党政决策部门听到民众最真实的声音。”杨立萍委员说。
 
  除了问卷、网络听民意,深入细致地调研更是市政协履职中的“标配”。4月,调研组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来到朝阳、丰台、西城,深入彩虹村庄养老院、北京康助护养院、卢沟桥乡社会福利中心、金融街(000402,股吧)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牛街养老服务驿站等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养老服务供给情况。多渠道收集到的信息最终汇聚成一份内容丰富、调研扎实的报告。
 
  市政协建言
 
  做好五大养老
 
  信息供给
  依据医联体的现有数据,丰富老人的基本信息和有效需求信息,精准分析并统计鳏寡孤独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对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行细化,使有效、便捷、智能地提供为老服务成为可能。
 
  制度供给
  政府部门明确工作定位和责任分工,厘清政府政绩观和群众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加强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使服务质量和价格有标准、有监督、有管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合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组织供给
  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和老人自身的合理分工,建立和夯实“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老年群体自治组织”三级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改进工作内容,使老人在退休前就能被提前告知参与社会工作的途径,有组织地引导老人就近参与为老服务。
 
  服务供给
  切切实实为企业搭好平台,通过APP、微信与96156公共服务平台等进行对接,将大量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引入线上,有效对接需求侧和供应侧,并及时出台负面清单,推进养老服务供给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发展。
 
  人才供给
  加强专业医生入户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研究,积极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创新性地解决老年人就近就医的难题,推动成立家政服务协会,整合利用好就业、培训、保险等各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为老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
 
  数说养老供给
 
  11.9亿
 
  2015年开始,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老龄事业资金投入保障,年度投入达10.8亿元,增量资金全部由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2016年,初步安排预算达11.9亿元。
 
  12.3万
 
  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449所、正在建设中的养老机构108所,全市养老床位达12.3万张(含在建)。
 
  154
 
  2014年、2015年,已建设了154个养老照料中心。对养老照料中心辐射社区开展服务投入资金5720万元,支持286个分项目建设。
 
  95.8%
 
  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中,有81家纳入医保定点,63家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或经批准设立医疗机构,286家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了书面协议,医疗服务覆盖率达95.8%。
 
  1000
 
  到2020年,本市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将动态保持在40张,老人居家养老将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帮扶,全市将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