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天凌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8号
电话:13911813657

全国咨询热线18612626657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养老资讯>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养老院长“心事”不少

人气:3212 文章出处:本站 发表时间:2021-10-27
编者按:今天是“母亲节”,很多活动纷至沓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然而在一些养老院中,不少老母亲老父亲被他们的子女当“包袱”甩掉。许多老人最大的期盼,就是能跟孩子一起吃顿饭、说会儿话或出去走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一些老人“老无所养”的现状在现实中显得格外尴尬。
 
在这节日里我们关注“母亲”,更关注这些在养老院中生活的老母亲老父亲。希望社会关爱他们,希望他们的子女能抽出时间多关心他们,时常地努力去尽孝。
 
无锡市第二中医院附近一栋崭新的三层楼房明亮整洁,许多老年人正在走廊上相聚晒太阳聊天。这里是一家养老机构。近日,这家公建民营的太湖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沈雪芳正在准备本月的“家委会”,听取老人家属的意见和建议。说起本职工作,她“心事”不少。
 
揪心事:家属“甩包袱”比例不小
 
2013年前,太湖街道办的东敬老院,只有44张床位,住满了当地以失地农民为主的老年人,硬件老化、条件落后。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在市第二中医院旁,以医养融合的发展方向,新建了太湖养老服务中心,2013年5月启用后,一下子吸引了250多名老人入住。沈雪芳记得,那时她第一次召集老人家属开会,只有二三名家属赶来。
 
有一次晚上,一位老人身体不适,其家属却以种种理由拒绝深夜前来。为了照顾老人,护理员和沈雪芳一起彻夜未眠守候在老人身旁。为了掌握老人与家属的关系以调整养护方案,这家养老中心都让报名的老人试住一个月,最终发现“甩包袱”的家属比例不小。
 
“养老机构承担的是社会责任,但不等于老人送进来,家属就‘撂挑子’了。”沈雪芳认为,这是比较普遍的养老观念上的“短板”,需要好好“补”一下。
 
烦心事:一日三餐靠“笨办法”
 
记者看到,给一位老人打饭,有4名护工在忙碌。在每个饭盒上,都贴着条子,这个是“低脂无糖”,那个是“少油少盐”,饭量菜量多少,都写得很清楚。沈雪芳说,“可是众口难调,只能靠这种四对一的‘笨办法’。”让她“烦恼”的是,即便是这样做了,还总有老人不满意,时常要换菜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沈雪芳在老人家属中聘请了22名代表,组成“家委会”,会员一年一聘,每月集合,要求走进老人房间,按问卷要求进行老人的生活调查,按调查结果改进养护工作。
 
类似的“笨办法”,在养老服务中心司空见惯。“‘笨办法’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但这也导致养老院普遍的人手不够。”沈雪芳说,“烦心事”是必须每天去做的事,要解决这个“烦恼”,需要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操心事:呼吁关爱“失地老年农民”
 
3年前养老中心落成搬迁时,价格上调,平均每月的费用达到2500元左右,考虑到原来托养的老人多为失地农民,经营方对原东敬老院的老人实行减免等优惠,每月一位老人交费不超过2000元。可还是有几位老人退出了养老中心。“失地农民月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如果子女不愿承担,就‘住不起’养老中心了!”一位老人解释说。
 
为了这个事,沈雪芳操了不少心,跟有关方面和家属都进行了联系。她说,市政府明确,公办养老机构重点为城乡“三无”、“五保”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她建议将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作出贡献的老年失地农民列为扶助对象,同时,也呼吁家属和社会多关爱这些老年失地农民。
 
短评
 
社会养老≠家庭弃老
 
沈雪芳讲述的“揪心事”,笔者在连日来对养老行业的采访中时有所闻。老人住在养老院不愿回家,孩子把老人送来养老院后不愿来探视,似乎养老是养老院的事,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老人到了养老机构,就跟家庭“没关系”了。
 
四世同堂,同享天伦之乐,这是人人都赞美的家庭氛围。可它的前提是全家健康、开销不愁。一旦哪个家庭成员特别是老人病了伤了,“天伦之乐”就打折扣了。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几乎每个养老机构里都有例子来验证这句话。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合理的养老方式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老人在家里可以接受社会化的生活、健康等服务,家庭在伺候老人方面的负担得到最大限度地减少。
 
在采访中,笔者听到老人最多的要求,就是能跟孩子一起吃顿饭、说会儿话或出去走走,而并不是吃喝拉撒方面的需求。这种很低的要求,不管是住在养老中心还是家里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许多像沈雪芳一样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谈到这样的事,都一致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的进步,但它绝不等同于把老人抛给了社会,孩子就不闻不问了。社会养老机构承担的是“养”的功能,但不能替代子女的“孝”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