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近年来,以日间照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迅速,正日益成为当下养老模式的主流。记者19日从市民政局获悉,《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到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有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2020年底,乡镇(街道)、城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惠州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如何?又该如何爬坡过坎?市民政局副局长赖书扬受访时表示,社区居家养老是惠州养老体系建设的短板,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暂未出现真正像样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此,日前召开的全市养老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将把养老工作的重点从机构养老建设转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目前只有2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个(其中惠城区13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计划颐养居)9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幸福院)97个。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28个,而全市有76个镇办(街道),距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目标仍较远。
数据显示,现已建成城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惠城区,而其他县区刚刚起步或暂未起步,尤其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较为缓慢。对此,惠州提出今年将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幸福计划“颐养居”)8个,农村幸福院63个。
按照省里明确的建设规范,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包括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等设施,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属于专业社区养老机构,需要涵盖日间照料、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各地由于资金限制以及相关服务配套跟不上,往往难以实现建设规范性和标准化,这也是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赖书扬分析指出,根据公办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试点情况来看,惠城区1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采取让社会组织承包运营的方式,效果良好,这是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展方向。而农村乡镇可依托敬老院加挂一个牌子转变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利用社工组织对外开展服务,既可以实现敬老院转型升级,又可增加敬老院资金投入渠道。
“目前,省里已明确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相应资助,运营经费则由市县解决。”赖书扬说,在运营经费上,今年由于受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制约,每个中心只资助了6万元,从2017年开始,将加大投入,每个中心至少补助10万元。同时,按照《惠州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不低于50%用于养老事业,这部分经费也将极大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敬老院变居家养老中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机构养老所需的巨额资金又非政府所能全部承担。因此,集机构养老与家庭居家养老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已成趋势。公建民营,扶持专业社会组织市场化运营为当前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可行方向。
在小金口街道敬老院,居住在这里的“五保”老人们已不单单满足于吃住温饱了,在社工、护工、义工的服务下,他们不仅能从集体娱乐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还可以享受来自专业社工的康复训练和营养计划等特色服务。同时,敬老院的社工还走进社区,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原本大门紧闭的敬老院真正成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2014年,惠城区民政局、小金口街道办为改善敬老院以往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匮乏等现状,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引入惠州市惠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2016年,该中心正式承接小金口街道敬老院养老服务项目,在认真做好“五保”老人养老服务的同时,在小金口镇街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际上,敬老院是计划经济下的养老机构,主要负责“五保”老人养老服务,由于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养老水平较为落后。小金口街道敬老院加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牌子后,引入专业社工运营,使政府的托底养老功能拓展到社会养老服务。在运营中,惠州市惠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用“三工”+“三师”(即社工、护工、义工以及康复师、护理师、营养师)方式开展活动,给院内和社区内老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不仅可以极大缓解政府托底压力,也能通过社会力量提高服务水平。”赖书扬表示,当前乡镇敬老院空置率很高,而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本又太大,接下来将推进各地敬老院引入小金口街道敬老院试点模式,转型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