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每3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位是“银发族”。随着上海老龄化趋势的愈发凸显,不少上了“岁数”的老小区都成了“爸妈社区”。宝山区吴淞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六一所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严重老龄化的社区。
引进社会养老模式“家有爸妈信息化养老平台”、招募现代徐虎“丁虎们”提供应急维修,将移动“社区服务中心”搬进社区,让老人们下楼就能享受免费的志愿服务……
几年过去了,每次住在这些小区的老人的孩子们“常回家看看”时,都很放心:待遇居然比我们还好。几年过去了,一个全景式宜居老年社区正在逐渐形成
子女可“远程关心”父母生活
在市委“一号课题”发布前,程六一想到的是如何提升硬件环境,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随着“一号课题”的发布,不光硬指标要上去,打造软环境也成了当务之急。根据“一号课题”的精神,原来统统都要抓的街道要转型,学会打造平台,转作幕后,培育更多的社会组织。
在苦苦寻觅后,吴淞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正在做家有爸妈信息化养老平台的陈玉兰夫妇。彼时,这对70后正瞄准了养老产业,希望为年轻人的爸妈提供各种智慧型服务。几乎是一拍即合,经过一番考察,街道将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委托给这对年轻夫妇运作管理。
今年4、5月份,宝山美特康家有爸妈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开张了。中心主任陈玉兰的想法挺简单,“我们希望让爸妈们即便年纪渐长,还能学点东西。就是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走进位于水产路上的家有爸妈服务中心,里面简直是银发版的“科学大爆炸”。通过线上一体机,老人们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做体检,一体机会实时记录各类数据,便于老人了解自己最近几个月的血糖等指标是否正常。而子女可以下载APP,用老人账号登录,查看爸妈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省去了到医院普查的麻烦。
陈玉兰介绍说,爸妈们还可以租赁老人专用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当作“安全卫士”,一旦碰到摔倒、迷路、突然报恙等险情,设备就会发出SOS求救信号。移动设备还可以提供24小时的心率监测,如果佩戴者出现心率不正常,就会主动发出警报提醒,避免产生严重后果。“此外,一旦碰到危急时刻,老人不能拨电话,只需摁一个键,系统会自动拨号。针对老人常见的慢性病,我们还开设了老年病服务平台。”
在服务中心里,还有一个活动场所,爸妈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喜欢的老电影,高兴时唱唱歌、跳跳舞。所有的娱乐费只需一元钱。刚刚退休不久的王老伯刷一下会员卡,就进入了大厅,参加各类娱乐项目。“我们年纪大的喜欢沪剧,有空就来看下。这里还有老师教经络操。我看到小年轻网上购物,挺羡慕的。我们年纪大的不会,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帮忙网购,东西送到店里来,他们代为收货、验货。”
“服务中心要做的是替天下儿女行孝,平常子女比较忙。有的小辈一周连一个电话都没有,如果子女没时间,可以选择远程关心。”陈玉兰介绍说,从今年4、5月份开始,每天约有100多名老人光顾“家有爸妈”。
引入高校专业团队承接社区养老
据程六一介绍,除了让社会组织承接为老服务项目外,街道还想到了引进高校智库,让年轻师生动用聪明才智,调研社区老人生活环境。
“从今年开始,我们引入了高校专业化团队承接政府专项工作。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有效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和专业研究优势,引入高校专业化团队承接街道专项工作。”程六一介绍说,其中上海理工大学深度介入街道“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最终形成规划报告提供专业化支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承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课题调研,形成一份专项研究报告,为地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在引进“外脑”的同时,吴淞街道也将目标瞄准了内生的志愿者资源。街道的老少比例严重失调。如何为爸妈们人为地打造一个宜居社区成了街道工作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吴淞街道辖区内的泗东新村居民区就是典型的“超老龄化社区”。泗东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秀妹告诉记者,泗东新村居民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实有人口934户、2600多人,是一个老年人口居多、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老小区。
为了让爸妈们住得更安心,居委与优秀志愿者丁仁华倾力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社区服务品牌“丁虎”为民服务超市,参与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丁虎”。
在走访中,刘秀妹了解到老年居民的种种痛点,譬如不知道哪里去维修家电、无人唠嗑、想要维权但投诉无门。“丁虎”们自动列阵,分成了党员便民服务队、老伙伴志愿者、“法律夜门诊”等多支志愿者队伍。
经过广泛动员和精心梳理,服务超市共推出了四大类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落实专人负责。”刘秀妹介绍说。第一类是应急服务类:居民遇家电故障、水电煤使用故障、未带钥匙被关在门外以及其他须立即解决的突发状况。第二类是生活服务类:包括每月定时定点设摊,向居民提供磨刀、修伞、理发、修鞋、缝纫、耳穴保健、量血压、家电维修、扎拖把、配钥匙、熨烫衣服等10多项日常生活类服务;组织老伙伴志愿者与独居老人长期结对关爱,为老人提供代配药、代买菜、送餐等服务。第三类是法律服务类:为居民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涉及老年人权益保护、婚姻家庭、消费维权、食品药品安全等内容。第四类是咨询服务类:实现居民区条线工作与超市服务的深度对接,方便居民办理各类事务。
开辟政企合作模式服务社区
记者:吴淞街道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主要面临什么样的为老服务困局?
程六一:我们街道有10万人口,常住人口约为7万,有26个特色居民区,辖区内有55个住宅小区(其中商品房占到14个,另有41个属于售后公房或部队用房),这些小区中2000年前建的占了绝大多数,通常存在物业不给力,社区老龄化的现象。
原先,我们的重心在硬件建设上,“一号课题”发布后,我们着重思考如何改进公共服务。我们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和辖区内的304家重点企业联动,一起来护卫社区环境;聘请第三方上门为独居老人家庭做安全检查,确保社区平安。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老年宜居社区。
记者:你刚才说到和重点企业联动,那么企业的年轻人如何来为老龄社区注入新活力呢?
程六一:说到为社区服务,一般人会想到请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间、楼道,请志愿者为老人理发、按摩。但我们想到的是“中长线”合作,即开辟“政企合作”的新模式,举个例子,我们从宝钢集团“引进”了10位优秀的青年党务工作者,让他们深入到居民区做挂职书记助理。我们还创新了兼职委员制度,即让社区民警、公司老总等兼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打造独特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制定章程、议事会制度等,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可以召开联席会,加快解决问题的效率。
不仅如此,去年3月,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库,成立了“情暖夕阳、爱满吴淞”——吴淞街道为老便民服务队,目前已招募志愿者161名,提供包括理发、量血压、缝纫、磨刀、扎拖把、家电维修、修伞、修鞋、修自行车、修锁、配钥匙在内的16个服务项目。街道以提供菜单式服务的方式,将现有服务内容进行罗列,以供各小区选择,让居民自主选择服务项目。
这些志愿者会巡回到20多个居委提供服务,每个居民区每月都有固定的“雷锋日”。一开始我去现场查看的时候发现,老人们一早就开始排队,他们担心这些服务一年仅此一天,生怕轮不到自己,但后来队伍没那么长了,大家也养成了习惯,每到“雷锋日”就会出来。
记者:你是如何理解全景式宜居老年社区的呢?
程六一:在我看来,全景式宜居老年社区就是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适合老人居住的社区。让他们在家有经过改造的适老型的家居环境;需要时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在家门口可以找到提供可口美味便餐的助餐点;住在我们街道的老人也不会感到寂寞,他们可以参加“老来乐”系列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培训,心血来潮的时候可以尽情展示艺术才华……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统筹了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搭建地区为老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地区75岁以上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纯老家庭、“失独”家庭及其他各类困难老人安装应急呼叫系统,实现社会资源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居家养老、医疗健康等各类服务。
关键词:养老服务 养老院设计 养老设计 养老规划
关键词:养老服务 养老院设计 养老设计 养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