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天凌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8号
电话:13911813657

全国咨询热线18612626657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解决方案>养老院

养老院

居家养老:问题与模式创新

人气:5155 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2021-10-27
摘要:当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居家养老因其比较符合传统的养老观念、继续维系家庭亲情与社会关系等优点,而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居家养老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现有社区设施的缺乏、缺乏系统专业的服务等。在发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在这方面上海的亲和源老年公寓代表了居家养老的一种新模式。
近年来,居家养老模式一直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居家养老模式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显现、家庭的小型化与核心化,人口的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机构养老受到了认可与重视,各地都在举办养老机构。
而到了90年代末,由于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养老机构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所以上海、大连等地开始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2000年,民政部召开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体系。2001年民政部发出在全国社区实施“星光计划”的通知,决定用全国福利彩票总额的80%,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参与的方式,建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005年7月,民政部又召开了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启动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60个试点单位。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lO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解读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社区提供养老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而言的,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解决其养老照料方面的问题;而机构养老是老年人集中一个专门的地方,由专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具备了家庭养老的基本特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但其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则完全由社区来提供,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社区内相关的机构来进行解决,所以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的机构与设施为基础,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
应该说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庭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这里的“家”在广义上是指具备了硬件与软件养老的人文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与机构养老以及家庭养老相比较,居家养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理念,为老年人所普遍接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奉行的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理念,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家庭其实已经难以承担养老的重任,但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希望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如宋保安于2003年的关于中国城乡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显示,95%的老年人选择了共同居住和独自居住居家养老模式;而2008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况及养老意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6.97%的老年人希望居住在家里,由儿女、保姆(钟点工)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来照顾;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的调查也显示传统的居家养老仍是上海老人最喜好的选择。“居家养老”模式因养老的场所仍然是家庭,所以符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家庭观念。
第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便捷、灵活、运营成本低、可以服务更多的老人。
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完全依赖养老机构远远无法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以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上海市来说,目前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00万,按照6%一7%的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则需要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养老床位18—21万张,而目前上海养老机构的床位总量不过4万张左右。有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服务需要量为11.75万人,而供给量实际上只有需要量的20%左右。可以看到解决养老问题单纯依赖养老机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可以借助社区现有的设施与网络,与机构养老相比投入的成本小,而在服务方式的供给上可以更加便捷、更加灵活,也可以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服务。
第三,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人的家庭亲情,维系其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区为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系统的服务,建立养老服务的网络,帮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牛活能力,使他们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之中提升生活的品质。
三、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的养老意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居家养老也面临许多的发展困境。
第一,现有的社区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
由于一开始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的不足、应对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住宅的适老性与宜老性,这使得居家养老的开展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例如绝大部分社区不是无障碍的设计,许多多层住宅的社区没有电梯,社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没有护理的设施及空间等。硬件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因而许多社区便把居家养老服务简单化为供餐与上门的医疗服务,这其实束缚了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多由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但是这种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是无法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即使已经有了一些服务设施与资源,也存在区位设施不合理、资源分散等问题而无法为老年人所利用。
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投入。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并且,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阻碍了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所谓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上门医疗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问题。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与空巢老人,其生活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之所以整个社会视养老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此。而在这一方面,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都存在问题,所以我们才看到层出不穷的老年人在家里发生的安全事故。居家养老因为硬件设施、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无法向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安全监控与安全保障。可以说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以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上海来说,其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面是比较广的,确实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照料网境,同时安康通工程的开展也试图向老人提供一种生活安全的保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上海市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其实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就近年来,上海市媒体所报道的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因意外或疾病死亡后不为人知的案例是非常多的,甚至有老人死亡两年才被发现的案例,而老人在家里发生意外伤害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案例就更加多了。
第三,服务的非专业性与非体系性。
居家养老的本质其实就是社区照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真正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少。据统计,我国110万社区服务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分别仅占10%和6%。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社区照顾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由于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低下,导致老年人养老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面临着专业化服务人员的缺乏,也同时存在专业化服务项目缺乏的问题。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除了日常生活的照料之外,精神心理、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方面更需要得到专业细致的照顾。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状态,仅能满足部分老年人在生活方面的一般性的需要,深层次需求完全不能提供。例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项目,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无法提供此类服务。另一方面,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存在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服务内容是零散的、随意的,缺乏完整的规划与设计,无法全面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市场运行机制发育滞后。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将社区服务列入第三产业的范畴。1993年8月,民政部等14个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内容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一些举措。两份文件都明确了社区服务的产业属性,但是在实践中社区服务的定性问题仍然存在争论。不少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总认为社区服务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其发展方向只能是走福利型的道路:他们认为社区服务如果走产业化的道路,将会改变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脱离其原本的宗旨。这种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地方政府又过多的干预了社区养老服务,政府统揽了许多不该管的社区事务,社区服务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政府包揽或过多干预社区养老服务,势必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社会行为,从而削弱社区特性与社区的自我发育。社区性弱化、行政性增强,民间、尤其是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愿与积极性减弱,这使得居家养老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滞后,进而限制了居家养老的发展。
四、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探索
居家养老将必然作为我国老龄化社会下的主体养老模式,而要让这一模式发挥其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巨大作用,就必须考虑居家养老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及政策支持。但是因为政府作用的有限性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居家养老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都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更为重要的是对居家养老模式要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这将会在一开始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在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上海的亲和源老年公寓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亲和源是一个提供全方位终生照料服务的高品质、专业化、现代化、多功能的养老生活社区,占地83,680 m2,总建筑面积近10万m2,共16栋建筑,包括12栋公寓,以及会所、老年护理医院、配餐中心、商业街、管理及活动中心。亲和源与目前的“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模式完全不同,是一种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老年社区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以社区模式来建设养老设施以及提供养老服务,体现了亲和源养老模式与养老理念的先进性,入住亲和源的老人即可获得全面性、专业化的照料服务,同时也可获得“居家养老”的自由、舒适便利与私密性。亲和源模式在以下几方面创新了居家养老模式:
第一,创新的居家养老模式。
许多研究养老问题的专家在考察了亲和源的养老模式之后,都认为亲和源代表了居家养老的一种新兴模式,是一种专业化养老的社区模式。这种模式因为通过对老年生活社区的整体开发建设而能够比较全面周到地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将居家式养老和机构式养老完美结合在社区养老中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中,老人以户为单位入住生活社区,完全是居家的概念,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居家的温馨与舒适;同时,老人又置身于专业养老服务的社区之内,又可获得专业化的照料服务,尤其是这种老年生活社区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老人娱乐参与与人际互动,从而可有效地解决老人的心理上的孤独与衰老感。专家认为这一模式在上海可以率先进行推广,并能为全国提供可供借鉴的典范。
第二,完全专业化的养老社区。
与一般的社区所不同,亲和源从立项规划伊始,其目标就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论是社区整体环境、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亲和源都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宜老化设计是亲和源设计时最为注重的一点,所以亲和源的开发建设单位专门从目前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日本请来对老年住宅设计富有经验的设计师,其目的便是如此。
亲和源的每幢建筑物之间都以风雨连廊相连接,以方便老人风雨无阻地达到亲和源社区的任何一个角落。住宅楼均为“无障碍”住宅:台阶和楼梯坡度放缓、宽度加大,双侧设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置扶手:居室房门便于轮椅、担架进出;不设置门坎,无高度差:取电系统设置低按键、高插座,卫生间、浴室等采用防滑地板,浴缸、抽水马桶设有助力扶手,通过特殊设施与添置辅助装置,形成助老护老的安全保障;防止老人滑到的扶手环绕四壁,延伸到楼内的每一个角落;极宽敞的电梯可以方便轮椅的出入,同时设置了横怪两排电梯按钮,横向的按钮正是为坐轮椅的老人设计的。每幢公寓都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活动空间,每层都有宽敞的走廊通道,便于老人的通行来往。鲜明的标志识别系统:以色彩或照明强度等提高公寓识别性能,为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其次与一般养老院不同的是,所有入住的老人都是以户为单位,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房间的布置也类似自己的住宅。与此同时,每个老人还配有一个管家,每间房间都装有应急按钮,只要打电话通知管家,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第三,解决了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的安全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一般的社区比较,亲和源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问题。
首先是亲和源整个社区的无障碍性,无障碍的设施与设计保障了老年在社区内、住宅内的生活、活动的安全;
第二是在卧室和浴室等处老年人突发意外的高发地特地安装了红外线感应报警装置,在保证老年人隐私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监控老年人意外情况的发生,保障他们居家的安全;
第三是房间里多处设置了紧急按钮系统,在老人发生意外之后,可以及时发出信息以得到救助;
第四是无线定位系统,入住亲和源的每一位老人都随身配备轻便的无线定位装置,保障老人在发生意外情况时,无论在社区的任何地方都能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以获得及时的救助;第五是专业化的团队在人力资源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亲和源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可以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安全,其核心是老年人的生活秘书——管家,每天都要与老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发现老人可能存在的生活、心理以及健康等方面问题;社区保安可以通过电子装备全天候监控老年人在社区内活动的情况,会在老年人发生意外情况时第一时间发现并与管家、医护人员一起赶到现场救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提供精心的医疗健康照顾,而且秉承传统的治未病的思想,会通过日常对老年人的治疗与接触在第一时间发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并予以积极的处理。
第四,系统与专业化分工的服务体系。
亲和源构建了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家政等方面,这些服务形成了一个完艇的养老体系,与一般养老机构不同的是亲和源并非自己提供这些服务,而是与一些专业化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亲和源与美国专业经营老人社区的艾玛客公司、世界最大餐饮服务与综合后勤管理公司索迪斯、知名健身康体会所提供商香港美格菲以及本土曙光医院、上海老年大学等多家海内外知名品牌达成战略联盟关系,共同打造中国首个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于一体的高端老年生活社区。在亲和源品牌的统领下,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养老服务行业联盟,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构建亲和源的服务体系,提升亲和源的服务品质。同时在这一点上,亲和源颠覆了传统的养老模式,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第五,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亲和源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亲和源以会员制模式为载体,通过会员制的运营构建了俱乐部式的服务模式,从而提升与保障养老服务的品质。会员制模式在亲和源项目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亲和源是一个服务产品,而不是房地产的楼盘。亲和源提供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一套全装修的公寓,而是分门别类、专业细致、丰富到位、无微不至、包罗万象的宜老式服务与关怀,是精彩温馨、健康快乐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和保持尊严、远离寂
寞、保障一生的明天。
亲和源的会员制目前有两种运营的模式:
第一是让渡使用权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将老年公寓的使用权通过会员制的安排让渡给老年人,而产权保存在亲和源的开发者手中。这一模式的设计可以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与有序性,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第二是产权让渡模式。通过公寓产权的出让来满足传统的产权思想,满足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同时老人仍然通过会员制的安排享受到亲和源系统的服务。亲和源这种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是对居家养老经营模式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国家养老社会化的新的实践。基于亲和源居家养老模式通过会员制将俱乐部的个性化、高端性的服务模式与居住社区的建设与运营相融合,所以会员制与产权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高的养老需求,会员制与使用权、产权的组合,可以开发更多的养老服务产品,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最终实现亲和源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国家养老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居家养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成为居家养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想使居家养老模式能够成为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模式,则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依赖于政府推进下的社区改造模式。
应该说亲和源模式的出现,是对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这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积极探索,将引导居家养老模式向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综述【J】.民政论坛,2000(3).
【2】民政部.在全国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报告的通知。
【3】民政部.造福社会惠泽百姓培育典型全面推进——一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启动社会福利,2005(7).
【4】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2008.
【5】石涛,张开敏.家庭是养老的主要载体一论社会保障下的居家养老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6】吕新萍.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讨。人口与经济,2005(3).
【7】冯文娟.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8】民政部社会司.关于浙江、山东两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国经贸导刊,2007(3).
【9】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啊.经济论坛,2006(11).
【10】田国栋,熊建菁,张鹊,胡海霞,吕旭飞.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叨.中国全科医学,2008(7).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宋宝安.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6(4).
【13】焦亚波.城市中年人养老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叨.经济师,2009(5).
【14】国家民政部.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15]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16】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 2008.